晏昱:坚持立体多向驱动 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坚持立体多向驱动
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晏 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每一位大学生都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从这一逻辑基点出发,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发展需求,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系统思维,坚持学校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立体多向驱动,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交锋较量,各种信息资讯在这里交汇扩散,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课堂要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方面,主要包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的能力,增强探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增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具有正确判断力的能力。二是增强辅导员、学生政工干部的教育实践能力。辅导员、学生政工干部是接触学生时间最长、对其影响最大的专职队伍,要注重提升他们及时掌握形势政策、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开展理论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开展调查研究和善于总结经验得失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诉求的能力,能够正面解答现实中困惑学生思想问题的能力等。三是增强其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意识。学校的每位任课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专业课知识传授时,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师德形象,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因势利导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强、“联合作战”默契不高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任何理论的最终目标都是能够适应、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学生未来就业和服务的重要方向,只有让学生在这些生动鲜活的社会大课堂中了解国情、掌握规律、增长才干,才能为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光彩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一线参观考察、实地体验、深入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艰辛历程,激发爱国奋斗的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意识。也可以邀请一线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经验介绍、互动交流,让学生近距离聆听他们的亲身见闻和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利用教育部设立的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题教育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基地中接受思想洗礼和能力锻炼。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悟道”“笃信”“力行”。研究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提升计划”,从实践内容、组织方式、师资力量、效果评价等方面构建常态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探索规范化管理、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基地化训练、信息化支撑的实践育人新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纪念碑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筑牢大学生精神之基。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是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和活动场所。但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尚不成熟的阶段,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环境融合,构建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势在必行。
一是用好新媒体这个最具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可从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出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官方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全力实现资源共享、效果互促。二是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做好涉相关数据去伪存真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数据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案例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比对分析,发挥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作用,加强对教育对象特点的深度分析,更精准地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更加精准地进行效果评估,优化教育内容的投放精准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做好网络空间的思想舆论引导。构建网络育人矩阵,策划网络育人主题,利用校园网开办贴近大学生的网络名站名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友的服务和引导,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打造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示范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铁军”,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集聚正能量,实现课上与课下、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等有机结合,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新空间、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一审:陈家琦
二审:吴 金
三审:张勤繁
人才小气候 发展大能量——夯实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支撑的娄底实践
余敏:把握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时代价值史锋 陈艳:科技赋能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向“新”而行 | 威胜:从制造到智造,“出圈”又“出海”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4年第14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